以武会友传艺海外——省级非遗梅花桩拳代表性传承人孟昭力意大利授拳记
发布时间:2025-07-15 18:22:41| 浏览次数:
6月21日至7月6日,聊城水城中学武术教师、省级非遗梅花桩拳代表性传承人孟昭力远赴意大利传艺。在16天的文化交流中,学员们从意大利各地慕名而来,他们对梅花拳的喜爱,让孟昭力见证了中国传统武术的魅力。
据孟昭力介绍,梅花桩拳是梅花拳的源头技艺,发源于鲁西地区,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。这项独特的武术技艺因其特殊的训练方式而得名,早期习练者需要在高低错落的木桩上演练整套拳法,后来为便于广泛传播,逐渐演变为地面练习的梅花拳。
在佩鲁贾武术馆内,一位年过六旬的意大利女士将拐杖轻倚墙角。尽管腿部伤势未愈,但她仍坚持跟随孟昭力的指令完成每一个动作。“当她完成梅花桩五势中的拗势时,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。”7月8日,刚回国的孟昭力动情回忆道,这一刻让他深刻体会到,武术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一种坚韧精神的生九游app动体现。
在16天的教学过程中,这样的感人场景不断涌现:在普拉托社区活动中心,从7岁孩童到80岁长者,三代学员同场习武,一招一式尽显专注;有学员为赶上早课,不惜凌晨从300公里外的那不勒斯驱车前来;佛罗伦萨展演现场,一位意大利观众在看完孟昭力的落地梅花拳表演后热泪盈眶,用生涩的中文赞叹:“这不是格斗,是武学之美,更是文化精髓。”
在30多个课时的教学中,孟昭力系统传授了梅花桩拳的核心技艺体系,完整呈现了这一传统武术的精髓。教学内容涵盖梅花桩五势(大势、顺势、拗势、小势、败势)等基本功训练,一路拳法等传统套路,以及落地梅花拳等实战技法。他还详细讲解了梅花桩拳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,形成了从基础到理论的全方位教学体系。“五势如同汉字的点横撇捺,是武术的根基。”孟昭力善用生动比喻,帮助学员理解梅花桩拳的基本理论。孟昭力还根据学员年龄特点实施差异化教学:针对儿童,采用游戏化教学,融入趣味性动作;针对中青年学员,侧重技法精髓的传授;针对老年学员,则着重传授养生功法和健身要领。
2018年3月,来自意大利萨索洛的恩德利克专程来到水城中学拜师学艺,成为孟昭力的首位外籍弟子。“在意大利就有不少人练习梅花拳,但没想到梅花拳其实源自梅花桩拳。”恩德利克如是说。这次意大利之行,让孟昭力深切感受到当地民众对梅花拳的热爱。佛罗伦萨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张轮向他介绍,自1972年梅花拳传入意大利后,习练者不断增加,意大利各地相继成立了梅花拳研究会。
“没想到梅花拳在意大利有这么深的群众基础。”这促使孟昭力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阐释。他不仅教授招式动作,更深入讲解其中蕴含的“礼”“义”“和”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。在与中意体育文化联合会会长金育松的会谈中,双方达成重要合作意向:明年将举办意大利梅花桩拳展演交流赛,并组织“梅花桩文化之旅”夏令营,邀请意大利学员到聊城实地探访这一武术的发源地。
“要让意大利朋友亲身感受梅花桩拳生长的文化土壤。”孟昭力充满期待地说。他正在精心设计夏令营行程,计划带领学员体验水城中学的武术课堂,感受古运河畔的晨练氛围,全方位了解这一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。
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桩拳代表性传承人,孟昭力虽多次赴海外授课,但此次意大利之行的热烈反响仍令他十分惊喜。“武术是生动的文化使者。”他由衷感慨道,那些难以言传的东方智慧,通过一招一式得到了最真切的诠释。一位学员在结业时动情地说:“原来力量可以如此优雅,对立也能转化为和谐。”
翻开孟昭力的履历,满是与武术相关的“勋章”:中国武术七段、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双金得主、《古梅花桩》专著作者然而他最看重的,始终是“文化传播者”这一身份。在水城中学,他开创的梅花桩拳校本课程已成为特色品牌,培养的学子屡次在国家级赛事中获奖。
“在意大利看到学员们如此热情,更觉得我肩上责任之重。”孟昭力说,非遗传承不能闭门造车,需要在交流互鉴中创新发展。回国后,他计划将此次交流的影像资料制作成教学片,借此搭建起中意青少年以武会友的桥梁。
临别前夕,在博洛尼亚古老的建筑中,全体学员用中文齐声道谢。孟昭力以精心准备的梅花桩器械演练作为压轴刀光流转,剑影翩跹,东西方文明在这方古老的空间里交相辉映。当表演结束,经久不息的掌声让他确信:这不是终点,而是梅花桩拳在意大利生根发芽的新起点。
正如意大利一位学员所说:“孟老师传授的不只是武术,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。”这正是跨文化交流的深层意义以武术为纽带,让不同文明在相互理解中找到共鸣,在技艺切磋中实现心与心的对话。